「4位受害人,就有1位是原住民...」為何部落成性侵犯的天堂?專家:政府只調社工薪水沒用!「這點」才是關鍵



監察院八月底針對政府防範兒少性侵案件成效,發表調查研究報告,監察委員葉大華等人在報告中直指,原民兒少性侵受害比率高於非原民,呼籲衛福部重視並加強防治。

原民兒少性侵受害機率比較高,並非單一年度特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系特聘教授沈慶鴻與屏東縣政府社會處社工人員,去年聯名發表的一篇論文也指出,「以一○年至一七年為例,屏東縣的性侵害案件約有二三四.四件,其中原民性侵害案件平均占了全縣性侵害案件的十六.九%,其中一四年更高達二七.一%,即四個性侵害案件中,就有一個受害者是原民兒少。」這一份報告雖以屏東縣為例,但原民兒少遭性侵比率較高其實是全國性的現象。

根據衛福部統計,二○一九年原民兒少性侵受害人數為五二五人,占總原民兒少人口的○.三八%,原民兒少被性侵比率是非原民兒少的二.八八倍,且一○年到一七年之間,原民兒少遭性侵案件數,皆占全國兒少性侵案總數十二%以上,對照約占全國三.五%的原民兒少人口,比率確實高得驚人。

是什麼原因讓原鄉兒少更容易受狼爪侵害?長期關注兒少權益及福利的葉大華分析,上對下的「權勢性侵害」是經常發生的型態之一,當長輩、老師或孩童周邊成年人,因教學關係和孩童發生肢體接觸,若沒有明確規範與限制,就可能發生越界行為。

沈慶鴻等人的研究專文,援引了一項實際案例,恰好呼應葉大華的觀察。

在排灣族傳統文化裡,生殖器有傳宗接代的意涵,因此當長輩撫摸或親吻孩子的生殖器時,經常被視為帶有祝福意味。屏東縣就有一位曾任部落主日學校長的成年人,利用這項文化傳統,以及自己的工作是對孩子賜福為藉口,將原本應該在公開場合進行的祝福儀式,挪到暗處私下進行,構成對未成年人性騷擾的罪行。

葉大華指出,不少出身原鄉的父母遠赴都市工作,將未成年子女交給祖父母或親近的部落耆老照顧,若沒有人教導孩子身體與心靈上的界線何在,分辨哪些動作才是既合乎文化意涵又尊重身體自主,性侵行為可能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有十年社工經驗的屏東縣政府社會處社工督導高信傑,本身就是在部落長大的排灣族人,他認為,原民兒少遭性侵比率較高的原因,不全然是因為文化影響。例如,純樸的原民少年、少女嚮往都市生活、熱中網路交友,卻遇到存心不良的對象而落入陷阱,淪為被害者。

「原鄉兒少性侵通報案件相對多,不見得是原鄉缺乏防治教育,這可能代表學校或網絡單位敏感度較高,黑數相對較少。」屏東縣政府社工科科長戴如玎更以截然不同的觀點看待統計數據。

無論性侵案件成因,原民兒少受害比率高,終究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加強事前預防工作以降低案件數,並盡可能在案件發生後的最短時間內介入輔導、盡可能降低身心傷害,是政府單位與第一線社工人員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