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沈慶鴻:從體驗到實作 訓練學生成為具自我效能感之準團體諮商師



教育部於2017年起規劃推動「大學校院教師教學研究支持系統方案」,希望透過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補助計畫,鼓勵大專校院投入資源,協助大學教師增進教學能力,以幫助學生增進知識學習相關成效,提升教學品質。

本期評鑑雙月刊邀請入選108與109學年度「教學實踐研究學門績優計畫」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簡稱暨大)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簡稱諮人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沈慶鴻老師,分享其執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心得,以及對我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想法與建議。

問:請您分享您個人的學術相關背景。

答:我在取得諮商輔導博士前,曾就讀社工系、社工研究所,因此同時具有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執業資格,去年還取得職涯諮詢師認證。我曾在張老師中心服務過,也曾在家暴法立法前於婦女保護的基金會工作,從事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受害者的評估與處遇服務工作;就讀博士班期間,還曾擔任社團法人生命線協會主任,投入自殺防治工作將近5年。進入大學服務後,陸續接任諮商中心主任、系主任等行政職務,這些行政工作的累積與需要,我開始對組織管理、規劃經營、服務管理及募款等議題感興趣,因此在我擔任系主任最忙碌之際,2005年又取得了經營管理碩士(EMBA)的學位。

問:請問您對於執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心得?

答:首先謝謝教育部提供這個資源,藉此計畫平台,讓教師們可以再精進與分享各項教學策略與技巧。由於受到少子女化的影響,大學首當其衝面對的就是生源問題。以暨大諮人系輔導與諮商碩士班為例,以往學生大部分都已經在大學學習了4年的相關知識,教師們只要再花費2年的時間進行調整、累積實務經驗,就能夠放手讓學生接案;但現今為增加生源、開放應考資格,以致近幾年我們碩士生超過五成來自非相關科系學生,學生之背景、經驗、年齡差距頗大(以年齡為例,我們目前的碩二生年齡最大、最小差了35歲)。這些多元和差異雖然帶來不少火花與刺激,但也增加了教師教學上的難度。因為每位學生的基礎都不相同,但我們卻同樣要在2年的碩士班課程裡奠定學生的基礎,讓學生能順利完成實習、考取諮商心理師證照,坦白說授課的壓力非常大。

以109年學年度「四合一的『團體諮商』課程:『體驗、閱讀、計畫、實作』交融後準諮商師的專業自我效能」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為例,由於「實作」希望修完課不只是概念上的理解,還要能做的出來(會設計、帶領團體諮商),幾乎是學生共同的期待,因此我設計了「四合一」的團體諮商課程,目標就是希望能透過「體驗、閱讀、計畫、實作」之四個階段,訓練學生成為具有自我效能感的準團體諮商師。不過如果要將18周的課程時間劃分為四個階段,扣掉課程大綱說明與第四階段需要的6周實作,時間根本就不夠,因此我需要在開課前一學期末(6月時)就提前告訴學生課程大綱,讓學生在暑假時就能夠完成第一階段的體驗團體。因為這堂課屬於技術性的課程,這類技術性課程不能只有腦袋裡的想像或認知上的理解,體驗很重要,且最好是實務場域中的真實體驗,而非課堂上同學間的演練,因此我才將課外團體體驗納入成為課程要求與課程設計的一環。

不過目前在臺灣,舉辦團體諮商、提供團體諮商服務的機構並不多,因此學生需要較充裕的時間、在各縣市尋找合適的團體及合格的帶領者,這也是為什麼我需要提早(前學期的期末)告知學生課程設計。以這學期體驗團體的作業為例,學生們參加各類不同主題的團體,分別處理了喪親的悲傷情緒、檢視了伴侶關係、參加正念團體、心理劇團體以增加自我覺察等。這個過程雖然非常辛苦,但我可以非常明確地在學生的團體體驗報告中看到,此一體驗對學生專業學習、內在議題整理的重要性。

第二階段則在建立學生的基礎知識,要求學生每周課前都須做好自主閱讀、提問的準備(閱畢後在教學網站Moodle上提問),課堂上再由報告組帶領同學針對提問進行討論。此一自主學習的要求,是希望改變學生長期以來課前不準備、課堂不發言的習慣,並同時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表達與對話的能力。近幾年發現,這樣的訓練效果蠻好的,對非常倚靠口語表達的諮商師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階段則是訓練學生撰寫團體計畫書,協助學生在進入第四階段之實作時做好準備,包括:團體的主題、對象、類型、合作單位,以及預計使用的諮商理論、想透過團體提供成員什麼樣的協助等;因為學生若未考慮清楚,不僅團體諮商的效果無法展現,還可能造成參與成員的傷害。除了書面準備外,此階段還會透過模擬演練,示範並幫助學生了解如何透過座位的安排、眼神的接觸、經驗的連結、此時此刻的對話等以促成治療因子。撰寫計畫時,學生須找到一個願意合作的社區機構,確定團體場地後,即針對實作團體進行成員招募。

張貼留言

0 留言